新聞動態
資訊詳情
汶川地震斷裂帶科學鉆探一號井
我廠生產的HXY-6型鉆機,首次由四川省地勘局四0三隊用于汶川地震斷裂帶科學鉆探一號井,該孔深1200米,80°斜孔,日前鉆進正常。據《中國國土資源報》記者劉振國、鄭榮報道,由科技部、國土資源部和中國地震局共同組織實施的汶川地震斷裂帶科學鉆探一號孔開鉆儀式在四川舉行。國土資源部部長、黨組書記、國家土地總督察徐紹史在開鉆儀式現場宣布一號孔開鉆,并啟動鉆機。他還向汶川地震科學鉆探工程中心授牌。國土資源部副部長、黨組成員、中國地質調查局局長汪民,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書記李春城分別講話,四川省委常委、副省長、省委秘書長鐘勉出席。
汪民在講話中表示,汶川地震斷裂帶科學鉆探項目是為貫徹胡錦濤總書記在今年6月23日兩院院士大會上的講話精神,落實溫家寶總理重要批示而組織實施的。中央領導指出,對于自然災害要提高監測和預警的能力,加強對其孕育、發生、演變、時空分布等規律和致災機理的研究,并批準實施汶川地震斷裂帶科學鉆探。
汪民強調,科學鉆探是研究地震機制和監測地震、變化趨勢的有效方法。世界已有實踐表明,通過科學鉆探,有可能獲取地震愈合和破裂期地震摩擦熱、滲透性、流體作用、應力狀態等重要科學證據,還可通過在鉆孔中安放儀器監測地應力等地震信息變化。汶川地震斷裂帶科學鉆探項目是當今回應大地震最快的一項科學鉆探工程,也是我國第一次在地震發生后通過科學鉆探研究地震斷裂和地震機理的重要工程。一號孔的正式開鉆,標志著中國地學界向地震研究和預報領域吹響新一輪的進軍號角。
中國科學院院士、汶川地震斷裂帶科學鉆探項目首席科學家許志琴激動地表示,國際地學界普遍認為,大地震后的快速科學鉆探是回應大地震的有效科學途徑。汶川大地震后不到6個月的時間便實施科學鉆探,將是世界上最快回應大地震的一項科學鉆探工程,是中國科學家回應大地震的一次實際行動,中國科學家在行動。
據了解,汶川地震斷裂帶科學鉆探項目將持續到2012年12月。該項目將通過“鉆探、井中探測、科學研究”三位一體的方式捕捉大地震直接信息,揭示地震機制。項目將在北川--映秀和安縣—灌縣兩個斷裂帶上實施4個鉆井,包括兩口1200米深的先導井孔和兩口3000米深的主孔科學鉆,在主孔孔內安放科學儀器,建立深孔長期地震觀測站。項目將開展地質構造、地震地質、巖石力學、地球化學、地球物理、流體作用和流變學等多學科研究。科學鉆探通過對溫度、地震波速和發震斷層滲透性的精確研究,有可能獲取汶川地震斷層愈合期和破裂期的地震摩擦熱、流體作用、應力狀態等重要數據,揭示斷裂破裂過程中的物理作用和化學作用,為未來地震的監測、預報或預警提供最基本的數據。
中科院院士鄧起東、李延棟、騰吉文出席開鉆儀式。科技部、中國地震局有關負責人,國土資源部有關司局、中國地質調查局有關負責人,四川省人民政府、省國土資源廳、省地勘局和四0三地質隊等有關部門和單位負責人參加了開鉆儀式。